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书院人物 > 胡文玉二三事

胡文玉二三事

2011年11月08日 08:59:35 来源:湖北安陆紫金路小学 访问量:8881

胡文玉二三事

(一)

1955年12月,胡文玉在应城县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被选为应城县副县长,分工负责文、教、卫方面的工作,在副县长这个位置上,他一干就是13年。他虽然年高体弱,但总是尽职尽责地做好组织上分配给他的工作。他十分关心和重视发展应城的教育事业,经常为学校的教学质量、学生的入学、升学、教育经费、师资培训以及社会扫盲等问题,在历次的县人代会、县人民委员会议上提建议、写提案,还常常主动找县长、县委文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商量,寻求解决办法。在1954年的县第一届人代会上,他和王育之先生联名向大会提交了“新建中心小学,发展教育事业”的提案。此提案建设在城关大南门内右侧划拨一块空地,由政府拨款,新建一所小学,将设在公园内的原中心小学迁入到这个地方。这个提案被大会通过,县政府立即组织财力、物力、人力,付诸实施。一年后,新的应城中心小学(即现在的应城市实验小学)建成。该校的校园、校舍面积大大超过原中心小学,可招收小学生1000多人。50年代至60年代,应城教育经费比较困难,省教育厅拔下来的钱不够开支,胡文玉作为省人大代表,在省里曾提出这个问题,并为此向当时的省教育厅负责人当面提出批评意见,指出其在经费分配中有家乡观念,要求秉公办事、一视同仁。他要求学校的教师必须为人师表,对县里的教师每年至少集训一次,省教育厅对于他提出的这个意见极表赞同。1957年,学校重视劳动教育,对课堂学习不大重视。他为此找县委文教部的负责人提意见说:“劳动教育要搞,但学校应以教学为主,学生总得要读书,不读书就不叫学生。”在文化建设事业方面,胡文玉也提出过不少主张和建议。1953年,他向县政府建议将人民公园内蒋作均的“剿匪功德碑”拔掉,在原有基础上树立“和平纪念碑”。在此之后,他又和王育之先生共同提出修复“水阁凉亭”的建议。由于修复后还不尽完善,过了几年,他再次提出修缮计划,使之成为人民公园的一景。1956年,他向县委、县政府提出兴办应城图书馆,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。这个建议被采纳后,他带领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,在城关选择馆址、申请经费,挑选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,并于当年就在原孔庙内办起了应城图书馆。他还亲自过问购买图书的事宜,其中全套的“二十四史”,就是他自己出钱买回来的。

在日常工作中,他以坦诚的态度与中共应城县县长、副县长合作共事,敢于大胆工作。他竭诚拥护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并积极做一些统战对象的思想工作,使他们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,在党的领导下,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。有一次,县工商联副主任刘鸣新先生向他汇报思想情况,谈到如何同心同德跟共产党走的问题时。他说:“你是工商联的头,又是人民代表,你怎么走,别人也跟着你怎么走,所以你不能马虎。要严格要求自己,加强学习,改造思想,和党同心同德,和衷共济……。”再如擅长电器修理技术的王长清先生,50年代开着“新华电料”商店,生意不错,但人手不够。本想带几个徒弟,却有顾虑,怕人说搞剥削。对此,胡文玉同他谈心时说:“修理收音机、扩音机,有利于宣传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,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、政策,这是好事,人手不够,可以带几个徒弟,这对于服务政治和发展技术都是有好处的,你可以放心地去干。”此后,王长清请了帮手,带了徒弟,业务得到发展,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。他虽年逾古稀,仍坚持身体力行,坚持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。1963年,县政府实行“县长接待日”制度,正、副县长星期五轮流值班接待,因考虑到他年龄太大,没有排他的班。他坚持要参加这个工作,每逢他负责接待的日子里,他总是热情接待人民群众,耐心地听取来访者的意见,反复宣讲党和政府的方针、政策,对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,他及时提请有关部门讨论解决。

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,胡文玉立场坚定,旗帜鲜明。1957年,应城一中学生闹事罢^课、游行请愿,他和有关负责同志一同到县一中耐心地向学生们做宣传工作,他义正词严地对闹事的学生们说:“你们有什么问题和要求,可以向县委、县政府领导讲,也可以选出代表和领导直接谈,不要继续闹下去,也不要请什么愿,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会容许你们这样闹下去的……。”由于县委、县政府采取了正确得力的措施,有效地制止了事态的发展。为学生闹事的问题,他还在家里把当时任县一中副校长的儿子胡茂实狠狠地批评了一顿,告诫他以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,丝毫不能含糊。

胡文玉生活一贯简朴,一生不嗜烟、酒,平时穿的布衣布鞋。担任应城县副县长十多年,按他的级别和职务,可以享受吃中灶的待遇,但他坚持吃普通伙食,和大家打成一片。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,他积极响应县委的号召,在政府院内开荒种地,并坚持自己锄草、施肥、浇水等,收获的果实却分给机关的干部吃。他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,与人民共度难关,曾多次要求组织上降低自己的工资标准,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。在财政开支上,他处处为国家着想。如订阅报刊,他坚持自费;印刷著作,坚持费用自理。此外,他还十分关心下属的困难。当时机关干部为了抗灾度荒,在天鹅农场开荒种粮,收获后给他分了一份,他不接受,并解释说:“我是一个老人,饭量小,粮食够吃,还是让你们年轻人多分点吧。”胡文玉在县政府院内亲自种植了紫荆花、白玉兰、芙蓉花、腊梅、长春、桧柏、四季花等等。他让县政府院内四季花开,永远长青,春意盎然。让人一走进县政府院内,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。

胡文玉为人谦虚,待人和蔼,对干部、职工关怀备至。只要和他接触过的人,都能感受到这一点。对待通讯员们,他更是体贴入微。每逢佳节,他都要给通讯员5毛钱加餐,还督促他们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,规定他们晚上一般不准外出,要坚持看书写字,遇到不懂的地方,他手把手地教。对社会上有困难的人也尽其所能,设法予以接济。他家有一栋较大的房屋,自己一家人仅住其中的三分之一,其它给住房困难的居民居住,从不收取他们的房租。有邻居经济为难时,他还资助其3、5元。对社会上有点才华的人,他更是怜惜,尽力相助。然而,他对自己的家属、子女要求甚严,从不允许他们在工作、生活上向组织提什么要求。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,从未给他们谋取私利,只要是已经在生活上自立了的子女,在他的面前不敢伸手要钱,否则就要挨训。胡文玉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,他一生很少生病,他如果患了病,他很少进医院。他就在家里,把几餐不吃饭,说来奇怪,他的病反而奇迹般的好了。胡文玉一生清正廉洁,他公私分明,从不占用国家的一分钱。胡文玉的脾气有点犟,是一个倔老头子,他喜欢跟人抬扛。这也是他的可爱之处,也是他坚持真理的充分表现。

(二)

胡文玉,原名胡鸣盛。应城城关人,1886年生。他7岁入乡塾读书,11岁考进县立高等小学堂。翌年,因成绩特别优异,经校方特许提前毕业,免试进入德安府中学,先进预科班,后进德安府中学堂。他在学习期间,攻读经史典籍,能诗善文。1911年8月,他在父亲及大哥的支持下,赴汉考入江汉大学,先攻读历史,后改学法律,视野逐渐开阔,求学之志逾坚。1913年7月,他邀请同学刘博平(湖北广济人)等进京报考北京大学,其成绩名列前茅,于次年被北大录取,进入北京大学文学门中国哲学系第一班专修哲学。其时,恰逢章太炎在京主办“国学讲习会”,他师承章氏,研习经学、史学及诸子百家。1918年7月毕业,获北大“文学学士”学位,旋即受聘于北大国学研究所,协助整理明、清两朝档案,同时兼任国史编纂处湖北省名誉征集员。

1924年9月,胡文玉以操守廉洁,学识渊博,被临时摄政内阁选任为清宫缮后委员会顾问兼清宫点查室主任,负责清查文物、开放清宫等工作。1926年,胡文玉就任故宫博物院点交委员会委员,为清理故宫文物和筹备建立中国故宫博物院,做了大量的工作。故宫开放之初,按规定:凡参观人员,必须换着故宫特制的束袖无袋的参观服。如因故不能换者,须经清宫点查室主任批准,方准参观。一日,“临时总执政”段祺端率领众官员前来故宫参观,为换服之事,段祺端的随行侍从气势汹汹地责问接待人员:“段总执政参观,何须换服?”这时胡文玉赶到,见状十分气愤,他对其严正指出:“不遵守制度者,依例不得参观。此国家之规定,既然身为总执政,更当以身示范。”段祺端闻之,忙装腔作势地喝斥侍从,并换上了参观服。

1927年4月,共产党人李大钊在北洋军阀的绞刑架下壮烈牺牲,胡文玉愤然弃职,从北平返回应城,和先期返乡的北大学生、共产党员赵保民、彭仲民等人,投身于应城的大革命运动。

1935年7月,胡文玉应邀赴青岛出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。1936年,日本帝国主义继“何梅协定”后,有恃无恐,在河北、山东一带屯驻重兵,不断制造事端,伺机发动侵华战争。蒋介石集团对日一再妥协,国内局势动荡不安。当年8月,胡文玉以休假为名,从山东回到了老家——应城。

1937年“芦沟桥事变”爆发,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。1939年,胡文玉一家七口人逃难到黄滩,他们全家生活无着落。胡文玉隐居在黄滩期间,我抗日民主政府也常派人去他家探望,尽关怀之意,并送去《七、七》报等抗日进步刊物,供其阅读,使他们颇受教益。中共应城县委负责人樊作楷听说胡文玉一家生活上有困难,派樊作刚捎去100块现洋,接济他们。钱送到后,胡文玉坚持不肯接受。他对樊作刚说:“根据地军民的给养已经够困难了,这些钱还是带回去供抗日杀敌之用吧。”

新中国建立以后,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,并积极吸收和鼓励他们参加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,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。1949年6月,应城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,胡文玉作为民主人士代表应邀出席大会。1950年5月,在二次会议上当选为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。当年10月,他以“特邀代表”的身份出席了湖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,被会议推选为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。对党和人民政治上的关怀和信任,胡文玉深为感激,他从此以极大的热情,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。1954年7月,胡文玉在应城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,当选为应城县人民政府委员,并被大会选为湖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。

(三)

胡文玉既是一位廉洁奉公的爱国民主人士、党的忠诚朋友,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。他精通哲学、法学,而且对经学、史学,训诂均有很深的造诣。他尤其精于文字、音韵及版本、目录、校勘之学。其研究范围涉及诗词、音韵、历史、典籍、哲学理论、医学、农业、军事诸方面。从本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,集精力和学识50年于一统。

他对古代优秀诗词悉心研究,特别是对那些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而有失传之虞的版本,抓紧时间,加以收集、注释、出刊发行,以传后世。《又玄集注》是他于1961年完成的一本唐代诗词注本,约10万字。他倾注心力,博采众长,为《又玄集》作了注解,并自己出资,誊抄付印。在研究中,他不囿于旧说,思路开阔,创见颇多。《唐妇女诗抄》则集唐代女诗人精选之作百首,集中反映唐代广大妇女处境之悲凉和对社会的愤懑之情。而《韦庄词注》是对韦庄的《文靖集》重新校阅、订正、注释,以《韦庄词注》之名出版的。在研究历史人物、事件,订正典籍中,胡文玉将辩证唯物主义观念运用其中,他钩沉辑轶,用力校勘,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,对某些问题提出了独特而富于启发性的见解。

值得特别一提的是,胡文玉晚年以饱满的政治热情,去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。他担任副县长期间,除处理日常工作外,坚持学习马、恩、列、毛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,随时摘录纲领,分类编纂,积日以久。1959年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时,他写成并出版了《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年表》,作为向建国10周年的献礼。此书约4万余字,记述了恩格斯的主要生平、大事,刊行后受到各界好评。因印数较少,不能满足需求,故于1962年再版。此后,他继续写作,1963年建国14周年时,又出版了《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年表》,使两个年表成为“姊妹篇”,让人们一并阅读和了解这两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一生,“使人革命精神坚韧”。(该书序言语)。1966年,胡文玉已年届八旬,仍雄心勃勃,辛勤耕耘于马列学说,完成了《伟大革命导师列宁》的写作,并付印问世。此书包括列宁的年表、主要著作、重要言论三个部分,约30余万字。倾注了老先生暮日垂年的心血,也表达了这位廉洁奉公的爱国民主人士,他晚年对马克思、列宁、毛泽东思想的崇高敬仰和执着追求。他计划在有生之年,完成斯大林、毛泽东两个年表,却因“文革”爆发的影响,加之体力、精力难以支撑,终未如愿如偿。

胡文玉多年的积蓄用以著书立说,他不肯给国家增添负担,自己节衣缩食,出资聘请社会上有文化的青年,代为抄写、刻印、整理,并自费印刷成书,分送学友、亲属、社会各界。他称之为:“有钱可花,无钱可花;有钱可不花,无钱也要花。”意思是:我每月有剩余的钱,是“有钱可花”;用这些钱著书,也确实拮据,是“无钱可花”;对自己生活上的开支是“有钱可不花”;对著书“无钱也要花”。

廉洁奉公的爱国民主人士胡文玉,于1971年10月30日逝世。他身后留给子孙后代的钱财无几,却给社会和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,成为人们对他的永久的纪念。

编辑:胡日新
上一篇:蒋作宾
下一篇:何天衢与茹棻
搜索框
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安陆市府城紫金路小学 特此声明。